今年以来82名自然人被处以“市场禁入”
本报记者 桂小笋
同花顺iFinD数据显示,今年前11个月,有82名自然人被监管部门处以时间不等的市场禁入处罚。而在去年全年,被处以市场禁入处罚的自然人共有57人。
大多为上市公司关键少数
接受《证券日报》记者采访的专家表示,监管部门近年来从严监管的信号持续释放。可以看到,被立案调查和被处罚的各类市场主体数量上升,这对保护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、提振投资者信心、提升上市公司的信披质量都是有益的。
从被市场禁入的自然人所属职务来看,上市公司控股股东、高管占据绝大多数,今年被市场禁入的82人中,只有1人为证券服务机构董事、高管,4名是其他人员,2人为基金管理人或托管人的董事、高管,其余的75人均为上市公司控股股东或高管。
从被处罚的原因来看,通过伪造合同对上市公司的业绩造假、未按规定披露关联方非经营性资金占用、连续多年组织财务造假、招股说明书虚假记载等重大违法行为皆有。而对比相关公司的公告可知,基于这些违法行为,多个监管部门都给出了不同程度的处罚,市场禁入只是其中之一。
上海明伦律师事务所王智斌律师对《证券日报》记者表示,从目前的案例来看,监管部门从严监管,不同的部门间协同监管的效果也陆续呈现,因此,资本市场的参与方和上市公司的股东、董监高等关键少数,要认知当前监管零容忍的态度,不要有侥幸心理,铤而走险踩红线违法违规。
浙江大学国际联合商学院数字经济与金融创新研究中心联席主任、研究员盘和林告诉《证券日报》记者,近年来,监管部门多次对市场释放出从严监管的信息,就是为了给投资人增强信心,“而恶意以错误信息误导投资人,不利于中小投资者树立信心。”
专家建议加大处罚力度
*ST天沃(维权)此前的公告显示,由于定期报告存在虚假记载,未按规定披露关联交易,未按规定披露募集资金使用情况,未及时披露2022年年度报告等事项,公司及多名责任人被处罚,其中,有3名责任人被采取市场禁入的处罚措施。在禁入期间内,除不得继续在原机构从事证券业务、证券服务业务或者担任原证券发行人的董事、监事、高级管理人员职务外,也不得在其他任何机构中从事证券业务、证券服务业务或者担任其他证券发行人的董事、监事、高级管理人员职务。
对关键少数的违法行为进行处罚,即可以对误导投资人、弄虚作假的参与者进行震慑,也表明监管提高资本市场信披质量的决心。“建议加大对违法违规行为的处罚力度,让违规者付出更痛的代价。”盘和林说。
“全面注册制的背景下,资本市场的改革不断推进,打击各类违法违规的行为,可以提振资本市场信心,为改革提供更多保障。”王智斌认为,上市公司要高质量发展,合规是基础,而行政、民事、刑事结合的追责态度,对于厘清违法乱象,保证投资者合法权益十分重要,也有利于激发市场活力。
拓展阅读
热门文章
- 券商龙头暴拉,主力超17亿元杀入!数据要素将有大动作?全球数据量井喷,超跌+高增长潜力股仅这几只
2023-11-15 02:26 - 21亿大单引爆新题材,多股涨停!
2023-11-17 02:25 - 亚马逊明年开始卖车!现代汽车为首个可购买品牌
2023-11-18 02:24 - 马斯克:人工智能比核弹更危险
2023-12-01 02:22 - 两市再现窄幅震荡 光伏设备获青睐
2023-11-10 02:24 - 国寿、人保、高盛、慕再等内外资机构齐发声!事关险资投向、明年投资机遇
2023-11-28 02:26
推荐阅读